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群鸦乐园 > 第两百八十三章 对应的空缺

第两百八十三章 对应的空缺(2 / 2)

我需要“需要”。

不是很好理解?

这么说好了,把东西“填满”不是它需要的“对应”。

而是“把东西填进去”才是它需要的。

为的是“填”,而不是“满”。

吃饭吃饭,一般人都会有个“我要吃饱”的想法,但是,这个原始机能本身并没有这一套底层逻辑。

它是原始的,是基础的,是简单的。

它的目的就是“吃”。

无穷无尽的、没有边界的。

觉得反直觉?

如果没有边界,那么为什么我没有感觉到?

引力也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世界为什么没有全部捏在一起?

这个反例其实不太合适,不是个好的例子。

可惜尧言也没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去找到一个足够准确的例子。

“对应”,“空缺”,是原始结构带来的一种原始的驱动力,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空缺,各种各样的“黑洞”。

然而,这些“空缺”,又继续堆叠,作为下一层级的驱动力,形成了新的对应空缺。

而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层的“自我”参与了进来。

也就是第一个空缺中产生的“意识”。

但是,问题就在于“意识”本身具备“认知能力”。

然而它本身又不是单一的,作为众多“空缺”的缝合物,被拉到这个第一层空缺内做填充物的一堆物质,这些东西本身也有原始驱动力。

“空缺”并不能被填满。

但是,被填补到第一层空缺里的东西,其本身的构成是有限的,它会一一找到“对应”。

这里并不是说它们找到了可以填满自己“对应关系”的事物,而是它们作为一个“统合体”,有着一个模糊的轮廓。

它们有了大致的形象,它们的“需求”,它们的对应范围“变小”了。

变得“具体”了。

有“可参照的对象”了。

尧言比较习惯把这个阶段称为“镜像”阶段。

虽然还是相当模糊,但是,“轮廓缩小”了。

但是,实际上,“轮廓”真的缩小了吗?

不,按照这个学说的推想,这只是第一层“意识”根据自己“能够认知到的一切”去锚定了一个“新的对应关系”。

新的空缺产生了。

新的空洞产生了。

再然后,产生了第二层“意识”。

以此类推,一层又一层的空洞,一层又一层的对应空洞,让人们逐渐具备了足够清晰的认知关系。

用个例子来说,最初的空缺可以比作一个黑洞“我需要把东西填进去”,但是,因为根本没有足够具体的标准,所以把一个星系填了进去。

而这个星系本身作为被填进去的东西,它是受到影响的。

但是,和最初的驱动力不同,这个空缺因为引力的“平衡”,“稳定”了下来。

只是这个“稳定”也是个模糊的、不确定的标准,在很多细节方面,它也并没有达到“平衡”。

所以,它将自己与空缺的对应关系,作为一个“平衡”的标准,确立下来。

按照这个做标准,让自己的空缺去牵引各种星团过来,达成一种“平衡”。

而这种平衡,又构造出一个新的“空缺”。

一个个“空缺”和没有明确标准的、模糊的“平衡”,逐步推进、递进,形成了各种“细节”上的需求。

或许又应该反过来,最初的驱动力是行星,然后扩大到黑洞。

但无论是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洋葱”或许是个比较形象的例子。

人的意识不是一个完整的东西,而是由一层又一层不断牵连的东西拼合出来的。

最底层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一个个没有具体标准的原始驱动力产生的、模糊的“对应关系”。

而在这个“意识”不断清晰化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个不断把外界或“自身”事物附会上去的过程。

其中一个阶段,一般被称为——

“性化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