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大秦:子婴的逆袭 > 第255章 又到科举

第255章 又到科举(2 / 2)

子婴是知道的,从大宋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那是因为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

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

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

只不过可惜的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至于誊录这件事,子婴觉得大秦新啊按照可能还没发展到那个程度,但是糊名却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在大秦实行的这些事,那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比如说前世唐宋的那些号称是难度十分之大的科举,在子婴看来也大都是华而不实的。

比如说当初好几个时代都名噪一时的进士科考试,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在子婴看来这些东西都是跟后世的唱歌跳舞差不多,虽然好听好看,但是你拿来治国理政那就是扯淡了,所以大秦的科举,考校的都是务实的东西,你要是不想管政事儿,那就去当老师,大秦的朝堂肯定是不欢迎你的,不管你多么有才学。

不过这些都是可控的,子婴想要杜绝的不可控因素,其实就是作弊。

特别是在大秦科举刚刚开始的时候,要是就让人觉得可以钻空子,那大秦科举的名声可就完了。

在子婴前世的历史上举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就曾出现过大范围的作弊行为,而且不管是什么时代,学子们作弊手段也没什么区别。无外乎就是收买考官、夹带小炒、请枪手代考等手段,跟子婴后世上学的时候非常的类似。

除了糊名,子婴还在预防另外的一种办法,那就是枪手。

之所以得预防这个事儿,就是因为这个时代人员户籍比较简陋,也没有后世那么高科技的身份证刷脸等验证方式,考生考试前只填写一些简单的个人履历,所以这种方法还是比较容易成功的。

子婴清楚的记着自己在前世所看的历史中,在清朝晚期的时候朝廷腐败,对科举之事也不如以前那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