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一百九十九章:郡县安南已成现实

第一百九十九章:郡县安南已成现实(2 / 2)

朝廷对交趾的人口,采取与本土相同的黄册制度来办理。

地方官府把交趾人丁的姓名、年龄和籍贯,记载到簿册,并按这些资料,制成证件,由人丁持有,以备官府查核。

若发现某人的证件与簿册所载不符,便须抓去当修桥铺路的苦力。

官府的薄册,会登记交趾境内每一里、一坊及一厢的所有丁数及田数。

孤寡残疾者则另用称为“畸零”的簿册来登记。

这些簿册又会在卷首绘画地图。

簿册编制完毕后,即抄成一式四份,一份黄色封面的交到朝廷户部,其余三份封面为青色,交给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及各府、县保存。

每十年更新田丁的数目。

大明对交趾采行多项税务及赋役制度,负责征收的官员,在府州县有税课司、河泊所副使等,另外有本场局使副等名目。

去年年底,朝廷规定交趾每亩田征粟五升,植桑沙每亩征丝一两,每一斤丝征绢一匹。

朝廷又设盐税,交趾人民每月煮盐若干,送交提举司收藏,待承宣布政使司检验后,才可发卖。

若私煮或私卖,则会被判罪。

同时,也在陆续开取交趾资源,运回本土,凡是金银矿产,都设官督民开采。

在山林地区,令百姓寻找象牙、犀角,以官价购入。

在海滨地区,令百姓到下海采集珍珠,也以官价购入。

另外,土产如胡椒、香料等,也会以官价购入。

如此一来,当地百姓的收入逐渐稳定增加起来,对朝廷的心态也渐渐发生了变化。

朝廷设立的府县衙门陆续在各地开设学校,访求有在儒学、医术、僧道方面有才能的,都委以官职,并使之教授有关才艺。

而在交趾人的学习课程方面,礼部奉朱高煦之命把儒家典籍中的《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书颁发给各州县做读本,并派僧道传布佛教、道教。

对交趾的读书人,朝廷在占领之初便致力招揽。

朱高煦在去年向交趾都指挥使张辅下谕令,将该地“怀才抱德、山林隐逸、明经能文、博学有才、贤良方正、孝弟力田、聪明正直、廉能干济、练达吏事、精通书算、明习兵法、武艺智谋、容貌魁伟、语言便利、膂力勇敢、阴阳术数、医药方脉之人,悉心访求,以礼送赴京擢用。”

后来礼部根据朱高煦的意思,更制定了岁贡生进入国子监的措施。

起初规定府学每年两名入选,州学每两年三名入选,县学每年一名入选。

后来改为府学每年一名入选,州学每三年两名入选,县学每两年一名入选。

这些事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府州县地方官员负责,安排生员在入选后第二年的农历正月一日进京朝觐。

至于入选为岁贡生进入国子监的条件,则是“不拘入学年月浅深,择有学行者”。

在张辅治理交趾期间,他按朱高煦的意思,实行与安南原住民习尚及生活有关的措施。

虽然真正的目的是“化夷为夏”,但对外宣称是为了稳定各地秩序,防止有贼寇作恶。

因此,在祭祀方面,张辅按朱高煦的意思,下令修建文庙、山神、河伯、城隍等庙宇,依时进行拜祭。

此乃从信仰思想上往中原汉地靠近。

在衣冠服饰方面,规定每年的农历九月,男女不许剪发,妇女必须穿短衣长裙,与华夏衣冠制度相同。

在百姓待遇方面,于战事中死亡的将士民众,均予以妥善安葬,对于年迈有声威者,给以礼遇,而鳏寡孤独无依者,设养济院收容。

而且,张辅奉命又对被胡氏逆贼迫害惨死的陈朝贵族,给以追赠谥号及修理坟墓。

朱棣听从朱高煦的建议,下旨从广西钦州地区至东关城(今河内)一带,建立了一套驿站系统。

于是,大明朝廷于东关城至慈山府嘉林县(今北宁省嘉平县)设置马驿。

另外,朝廷又在至灵县(在清化省)、东潮县(在海阳省)而到与钦州接壤的万宁府,设置水驿,以便公文传递。

最重要的是,经过这半年多的发展,安南境内绝大多数的不服势力,已被明军逐一剿灭。

之后,安南地界内的诸多地方豪族,也在朱高煦的授意下,被张辅派军强制迁移到了广西后打散分地而居。

由于广西的环境与安南比较接近,大部分被强制迁移的安南豪族没有爆发剧烈的反抗。

少部分的反抗者,根本就不是明军的对手。

那些愿意配合的豪族到了广西以后,地方衙门会给他们分房子分田。

这些迁移的豪族看似没太大变化,但实际上,他们失去了原先在安南本土的影响力。

而安南境内的青壮,有七成已被朝廷合理的分化管制起来。

这七成青壮,要么入卫所做辅兵,要么被招入当地卫所,专门替正兵耕田,要么应惠民建工局的招募而成为修路搭桥的工人。

张辅在交趾抽调原住民当兵,有一套成熟的规矩,即在设有卫所的地方,每户抽三丁当兵,而清化以南,因人口较少,每户只抽二丁为兵。

至于在没有设立卫所的地区,选择险要处设立堡栅,由民兵负责把守。

而剩下的三成青壮,皆是以家仆、家丁等依附关系而被地方豪族所控制。

随着地方豪族被拆分和迁移,这些剩下的青壮,已被强制解除主仆关系,发粮给地,成为朝廷管制下的编户民。

既然是编户民,也要参加征兵。

于是乎,经过明军这一系列的操作,往后的五年当中,野心之辈想在安南境内纠结青壮,发动大范围的反叛,已经难如登天。

可这五年对大明来说,正是迁移汉地人口入安南,同时分化与收拢安南民心的最关键五年。

五年后,朱高煦相信,就算有人想造反,恐怕也不会有百姓跟从了。

“爹,儿子觉得,除了征调安南人出身的卫所兵之外,还应该从努尔干地区征调卫所兵。”

朱高煦提议道:“尤其是出身自努尔干地区的卫所兵,应该调遣到七大要塞,听从七位守将的节制。如此便可以让努尔干都司地区的卫所兵,沾上草原人的血,让双方产生仇恨。”

这样一来,草原人与女直人企图联合起来的话,任何一方都必须得拿出足够大的利益,甚至还会面临被对方背刺的风险。

此乃分化对立之策,也是一石二鸟的方法。

朱棣颔首表示赞同。

顿了顿,他看着朱高煦道:“平侯的事,也不能一直瞒着月容那孩子。张辅不在京师,她的弟弟们年幼。依朕看,你还是把实情告诉她吧。”

“是。”朱高煦恭声道。

ps:感谢阿拉啦啦大大多,安华信,醉酒凡尘

,梓川哥哥,人中吕布专捅义父,武王封圣,蒋哥海辉,z315675,旺旺旺王,上官盖亚,青栀幽冥等老铁投的推荐票与月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