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二百章:又要北征了

第二百章:又要北征了(2 / 2)

片刻后,周王朱橚、宁王朱权、韩王朱松依次走进大殿,来到御桌前十步外,有序的屈膝跪下。

朱棣见状,立刻抬手道:“好了好了,三位弟弟,这里又不是奉天殿大朝会,甭弄那些个虚礼,都快坐下。’

“谢四哥皇帝陛下。”

周、宁、韩三王齐声道。

朱高煦扶起周王朱橚,并伸手示意三王道:“三位叔父,快请坐。”

三王并没有坐下,而是由年长的周王朱橚带头说了一番话。

“四哥陛下,臣弟等与代王、楚王、沈王都商量了,愿推迟几个月出海,拿出一半为出海准备的口粮,勉强凑了三万石粮食,想为朝廷尽一份力。”

周王朱橚朗声道:“我们与其他的兄弟们又凑了一百多万两银圆,想把这些钱粮捐给朝廷作为平贼平叛的粮饷,请陛下应允。”

殿内文武官员听到这话,无不感到震惊,就连朱高煦也露出了十分诧异的表情。

一时间,殿内响起了议论声。

“真是关键时刻,才能看出来亲疏远近。”

“诸藩王不愧是太祖高皇帝之子!”

“果然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一家人更可靠,打虎亲兄弟啊!”

“虽然郑和前些日子派快船,送回来七船番货,可如今天寒地冻,朝廷短时间内也不能把这些番货换成物资粮草,毕竟番货不能当饭吃。”

朱高煦却是在心中感叹,历史上的明末藩王若都像周王朱橚、宁王朱权、韩王朱松这样深明大义,大明就不会亡国了。

朱棣则深深的吸了一大口气,内心感到了非常的欣慰,同时他也看出了诸王这是在收买人心,博取贤明,为将来出海建国谋划。

这时,周王朱橚把手中的奏本与夹在其里的大额皇家银行汇票举了起来。

李兴主动接过周王朱橚的奏本,转呈给了朱棣。

“陛下,这钱粮虽然不多,可却是臣弟们的一点心意。我等也是朱家的子孙,大明的江山岂能容贼人践踏?”

周王朱橚掷地有声的说道。

他的意思很直白,这天下是朱家的,诸藩王自然也有一份。

何况他们这些亲王是太祖之子,当然要为大明尽一份力。

朱高煦心中感慨,识大体的周王等藩王,不愧是洪武大帝的儿子!

诸王这一手非常漂亮,此后谁都知道他们是有情有义的亲王。

将来在海外建国,大明本土的有志之士,完全可以投奔他们,建功立业。

“臣弟等告退。”周王朱橚领头躬身道。

“小侄送三位叔父。”

朱高煦当即接话道。

随后,他亲自送周、宁、韩三王离开了武英殿。

待返回武英殿之后,朱高煦当即躬身向朱棣言道:“父皇,儿臣愿捐一年俸禄,加一万两银圆,以资朝廷北征。”

朱棣闻言,精神再次为之一振。

一万两银圆乃是一笔巨款!

以此时银圆的购买力计算,一万两相当于后世的数百万元!

朱高煦带头捐款,却是不能捐太多,否则后面的人捐的太少就会显得有些难堪。

魏国公徐辉祖抱拳高声道:“末将愿捐八千两银圆。”

方孝孺起身作揖道:“臣愿捐银一千两,加一年俸禄。”

解缙站起来道:“臣愿意捐银两千两。”

“臣也愿意捐银两千两。”黄淮起身道。

“臣捐粮三百石。”户部侍郎卓敬躬身道。

兵部侍郎齐泰道:“臣愿意捐银一千两,加一年俸禄。”

礼部尚书郑赐起身道:“臣愿捐粮五百石,捐银一千两。”

“臣愿意捐银两千两。”吏部尚书张紞躬身道。

“……”

大殿之上,捐钱捐粮之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当然,有些官员见群情高涨,实在是躲不过去了,只有主动捐献,才能不显得尴尬。

“合舟共济,才能君臣一体。诸王不计个人私利,全兄弟之情,成国家大义,勘当楷模。”

朱棣感动不已道:“朕知道诸位并不宽裕,你们是在跟朕一起创业。永乐新政里的诸多大事当中,明白的你们要去干,一时间想不通的,你们也在竭力操办。众位藩王、众臣工能以国事为重,节衣缩食,共渡难关,朕心甚慰。”

他说到这里,特地看向夏原吉道:“夏原吉,难为你了。”

“陛下,国家有难,做臣子的,别说是捐点钱物。”

夏原吉铿锵有力道:“就算是肝脑涂地,那也是在所不惜!”

自古以来,华夏人就是这样,在民族大义、生死存亡面前,从来不含糊。

“好,朕有了你们这样的臣子,必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徐辉祖?”

朱棣豁然站起,高声道。

“末将在。”

徐辉祖单膝跪地道。

“朕封你为征北大将军,另封太仓卫指挥使平安、大宁卫指挥使卜万为副将,辽阳守将江阴侯吴高、开平卫指挥使陈珪为参将,率兵六万,北征残元逆贼。驸马都尉梅殷为征北大军总军需官,辽王、庆王、岷王为前中后三路军需官。”

朱棣下令道。

“末将定当不负众望,将阿鲁台、本雅失里之项上人头,献于京师午门。”

徐辉祖大声领命道。

朱棣又看向兵部尚书金忠,吩咐道:“兵部听旨,改亦力把里城为伊犁城,设立伊犁都指挥使司,管理原伊犁河谷之地,命曹国公李景隆兼任该司指挥使,驻守伊犁城。”

“臣领旨。”

金忠躬身领命道。

接着,朱棣转头看向朱高煦,问道:“太子,西北现在有多少粮草?”

“回父皇,据西宁侯奏报,截止到永乐五年正月底,西北各城镇要塞已囤够十万战兵八个月所需之粮。”

朱高煦躬身答道。

朱棣皱着眉,用深邃的目光依次从内阁众顾问、六部堂官脸上扫过。

他思索片刻后,高声道:“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既然西域形势一片大好,西宁侯也筹备了足够多的粮草。”

“传朕旨意,封西宁侯宋晟为征西大将军、淇侯丘福为征西左副将军、安平侯军李远为征西右副将军,宁夏总兵官宁远侯何福、亦集乃指挥使泾河伯陈亨、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指挥使刘真具为参将,集结六万大军,兵分三路挺进西域,荡平天山以北地区。徐膺绪任征西大军总军需官,蜀王朱椿、晋王朱柏(原湘王)、肃王朱楧(yang)任前中后三路军需官。”

殿内众臣都知道,朝廷为了对西域用兵,从永乐三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准备了。

即便如今北方边疆有变,朱棣在解决了军饷粮草问题后,依旧毫不犹豫的下令同时对西域用兵。

“大明必胜!”

众臣高呼道。

这一天,朱棣与朱高煦等了一年多,众臣也等了一年多。

他们将在有生之年,见证西域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