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大痞臣 > 第三十一章 勉为其难

第三十一章 勉为其难(2 / 2)

我考察过了,每一口灶,可以向县衙上交半两银子的管理费,剩下的收入用于工匠的培训和施工费用的支出。如果全县有三万户人家改造省柴灶,那么我们将可以向县衙上缴一万五千两银子的管理费。”

“嘶……”王有德深吸了气,他身为县令一年也就一百多两的俸禄银子,这要是把省柴灶开了,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啊!

“宝山啊,你设计的这个灶,可有名字没有?”王有德知道毛三的能力,工房每年堆积了许多下面老百姓反映的问题,他是很清楚的。所以,王有德已经认定这就是徐宝山发明的,甚至徐宝山来找自己,有可能是徐解元授意的。

“启禀大人,小人考虑过了,我想给这个灶取名叫王氏省柴灶,还请王大人应允”。徐宝山其实早已经想好了名字,就等王有德问呢!

徐宝山此言一出,王有德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他假惺惺地连连摆手道:“这如何使得,这是你们搞出来的灶,宝山你居功甚伟,还是用你的名字为好。”

“大人,将这个灶取名为王氏灶,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没有王大人的英明领导,我们哪能研究出这样的省柴灶呢?再说,这个灶只有以王大人的名义下去,才能真正成为恩泽百姓的利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灶以王大人的姓氏命名,是实至名归的。”徐宝山正色道。

“这个……如果此事确能对百姓有益,本官只有勉为其难了。”王有德一副为难的样子答应道。

徐宝山趁机说道:“王大人能否再麻烦您给王氏省柴灶,题写一幅墨宝呢?”

“这个简单。”王有德心情极好,站起身对门外的侍卫说道:“快去把李师爷请来。”

王有德走到桌案前,提起毛笔,饱蘸浓墨,在一张宣纸上写下了“王氏省柴灶”五个大字。

师爷李靖来的时候,王有德刚好题完字,他很兴奋地把刚才和徐宝山的谈话内容与李师爷说了一遍。

李师爷一听也是两眼放光,连忙说道:“恭喜大人,能够拥有徐吏员这样的人才,相信这王氏省柴灶一经,定能造福百姓,成为佳话!”

这定下了大政方针之后,王知县立刻宣布,南和县衙成立“王氏省柴灶房”,由徐宝山担任房的书吏,负责王氏省柴灶的具体实施。

其实这个项目的收益,徐宝山算出来的结果,要比告诉王有德的还要多。因为从用户那里收费,也有诸多猫腻可玩,比如说,要求材料必须由对方准备,对方如果准备不齐,则需要花银子来从“王氏省柴灶房”购买,这样一算,又能增加一些收入了。

这些收入,徐宝山并不打算自己装到自己的腰包里,他准备等把银子挣来之后,还要给李师爷、县丞、主薄、典史等人送点好处。

徐宝山在省柴灶上的表现,徐乙都看在眼里,有时候他心想大哥比自己更适合做官!

……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年底,徐家有了一件大喜事,就是腊月二十日,徐宝山要成亲了。

对方是南和县名门望族赵家的三小姐赵杏儿,赵杏儿的父亲赵德旺是赵家的总掌舵,赵家是做牛羊肉生意的,而且是垄断了整个南和县的牛羊肉市场,南和人吃的牛羊肉都是从赵家卖出去的,所以说赵家日进斗金,那是毫不夸张。

赵家能成为南和县的望族,不仅仅是财富,原来赵德旺的亲妹妹是南和县主薄张政的二夫人,这张政已经五十多岁了,其大夫人多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张政虽然在南和县衙是三把手,但是他在南和县供职多年,为人圆滑,又乐善好施,很有威望。故此,很多时候,县令王有德和县丞赵俊都很尊重这位老大哥的意见。

家里的新房早已经收拾好了,关于婚宴的安排,全部有徐乙包揽,徐母和莲姐负责*办拜天地当天的具体细节。

因为眼镜的爹孙云就是开饭店的,南和县最好的厨子自然都被徐家订好了,同时眼镜和胖子负责一些采购的活。

徐乙负责安排席位,徐家虽然没有赵家那么势大,但是,人丁也很旺。徐乙的叔伯这一辈兄弟就有六七位,到了徐宝山、徐乙这一辈,兄弟姐妹也有十一二个,所以帮忙的人自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