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岳飞再世,武穆称雄 > 第27章 媪相公相

第27章 媪相公相(2 / 2)

如果没有羡慕,何来嫉妒?

没听说特别讨厌的一个人,你会同时嫉妒他的。

即使是因为羡慕产生嫉妒,剖开嫉妒,那就剩下羡慕。

冷静一想,蔡京不得不羡慕童贯,而产生羡慕心情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对他心生佩服。

这种佩服绝非普通,因为蔡京本人就是一个绝对的枭雄,比曹操还甚,他难能随便佩服一个人?

他仔细想想,除了童贯,他还真没有佩服的人。

即使他打交道的几个皇上,等多就是有暇畏惧,佩服?真的没有。

首先他佩服童贯的第一条,就是童贯有今天的成功,是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肯能才实现的。

蔡京也很能干,也不怕困难,也有很多政敌要打到要踏着他们的尸体,可那都是平常苦难。

可是童贯,他与众不同,因为他的身份,因为他是太监!

这个身份导致他有今天的成就,跨过了无数人根本无法逾越的大山,这就太祖太宗订立的严禁太监干政的铁律!

可是,童贯呢?

不但打破了这个铁律,而且不仅干政,而且连皇帝他都干了。

他干的那些事情,让胆大包天的蔡京都惊出一身一身的冷汗。

蔡京那是绝对不敢干的,他担心被灭门九族。

说起这个,蔡京又是对童贯给了一个大大的羡慕。

他一个太监,犯再大的罪,灭的也不过他自己一个人。

所谓“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也就对童贯这样的太监最适用。

别人就别想这种便宜好事了,灭你九族!灭你十族!

对于童贯,蔡京可谓知人善任,他的一路走来,离不开蔡京的赏识和提携,算得上惺惺相惜。

由此可以看出,蔡京也有常人难以企及之处,就是用人不看出身,唯才是举。

童贯这样的人都能从内官中识别提拔出来为己所用,也活该他官场亨通,得到皇帝无条件信任。

因为皇上信任童贯,也就顺便信任了童贯信任的蔡京。

忠奸好恶不说,这种关系的建立,让那些老古板望尘莫及。

简单地说,人家是一起干坏事的哥儿们,你能比?

其实有时候看着厉害,并没有太高深的奥秘,就是一些简单的人之常情在里面起了关键的作用。

当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一类的高深大道,最终会起作用,但是它们起作用的方式,又是几人能悟。

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市井小人的生存之道,所体现的天理,比那些文人的长篇累牍,多得多。

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句话,就知道天道眼里,云云众生的生死日常,远远高于那些文人的无病呻吟。

蔡京知道,这个童贯从小当宦官开始的时候,就特别机灵,能够从主人的蛛丝马迹中体察主人的意思。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高级的本事,不仅当太监,干任何事情,有了这个本事,都能如虎添翼。

这也说明童贯当太监,实在是浪费了人才,具体说,是浪费一个统帅,浪费了一个宰辅,起码三省大员。

不过,真正的人才,总有机会脱颖而出,哪怕不到他应该达到的程度,也会让人眼睛一亮。

话说童贯的这个本事,既然能够在主人不说之前知道他想干啥,他就在主人想要之前给他办成了。

你就说这样的主人当得有多爽?

这样的事先就顺服了主人的心意让他心想事成,伺候皇上也能成功吧。

怪不得人们常说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可见皇上是最好的买主了。

童贯的命运发生根本改变的一件事,是在蔡京刚当徽宗宰相的时候:按照徽宗的宏图大略,策划攻取青唐。

果然凡事都有其前因后果,徽宗当了皇上以后,致力于建立边功,其中之一就是收复青唐大战。

青唐是北宋和西夏、吐蕃之间的战略要地,三家反复争夺,历经几十年。

这也就是革新和保守两派之间的搏斗,以一个非常特殊的角度,就是围绕青唐的争夺,进行了几十年。

从王安石作首宰的神宗熙宁年代开始,北宋就全力开展熙河开边,熙宁五年,取得初步胜利,成功设置了熙河路。

改过的名字是“鄯州”,哲宗元符二年北宋大将王赡占领青唐以后改更改的,但是人们依然按照旧名称之。

神宗去世之后,宋廷对外政策及所有军事活动实际上成为反映宋廷内部改革和守旧消长沉浮的晴雨表。

元佑更化守旧派放弃了鄯州,北宋再次处于被动挨打地位,直到徽宗亲政。

而王厚作为军事主将收取青唐的活动,就是在这样的反复中进行的,童贯作为监军,也作出自己的努力。

童贯不但为收取青唐做出了贡献,而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宋朝太监不得干政的国策。

当时徽宗初登大宝,全面恢复“绍述”新政,其中军事上主要就是收复青唐,其实那时青唐已经改名。

蔡京在童贯的全力支持下重掌相位,立刻按照徽宗的旨意,谋划收取青唐,也就是鄯州。

这个时候,蔡京在确定监军人选的时候,极力推荐童贯,可见这二人都是知恩必报之人。

公正地说,不仅仅是在太监当中,即使所有人都算在一起,童贯可能都是当监军最合适的人选。‘

而且这个时候,太监受枢密院派遣,随着大军出战担任监军也是惯例,他是代表皇上监视军队的。

这是宋朝自从建国开始就确立的一条基本国策。

而蔡京推举童贯的理由也很过硬,说童贯曾经十次当监军或者钦差大臣去陕右干事,就是青唐所在地。

经验如此丰富,督察五路军事事宜从而收复青唐完成徽宗的开边理念,显然最为合适。

最后形成的战略决策,就是庙堂决定用大将王厚统军,主持这场战争,而童贯作监军。

童贯作监军是惯常作法,但是让童贯担任这个职务的时候,有一句不平常的定义,“用李宪故事”。(注一)

————————————————————————————————

注一宋史列传二百二十七《宦者三》《童贯》